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商业领导力硕士(中文)项目系列讲座
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商业领导力硕士(中文)项目系列讲座
9月4日,KC Chew 周金钟博士主讲了最新一期的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商业领导力硕士(中文)项目系列讲座,主题为《个人领导力之理财篇――锦绣“钱”途》。
“讲座的开头,我想分享这样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
女儿最近考虑买房,我上周陪她去看了一套钟意的房源。房子的原主人是一位老者,其过世后将房子留给了儿子。四处转悠之际,我在房子一个不易被注意的角落找到了一个大箱子,打开后发现里面存放的是原主人从青年意气风发到壮年成家、再到老年唯有一只狗狗相伴的各种照片,以及仔仔细细记录了房子多年来的布置规划和所有维修记录的手写日志。
透过这些照片与日志,我似乎能看到这位老者与这栋房子一生的故事。
“这是您父亲所留下的宝贵记忆。”女儿将箱子展示给老者的儿子,原本预期他会将箱子带走保存。
“哦,我不需要这些。”老者的儿子却这么说。
那一刻让我很感慨。透过照片以及老者儿子的简单介绍,我可以大致勾勒出老者的基本形象:拼搏一生,为家人积累金钱房产作经济支撑,却牺牲了部分自己应得的享受。比如老年生活受身体疾病所累无法肆意出行;子女成家离去后只留有宠物在家相伴;曾经充满了家庭鲜活记忆与老者多年用心维护的房子也仅被家人作为可供买卖套现的物品。
从结果来看,家人确实从老者的理财行为中受益;但不知老者是否会认为自己的一生过得不留遗憾呢?
故事二
我有一个好朋友,40多岁正值壮年,前不久却因病去世了。他与其夫人是一对非常有爱心且好客的夫妇,曾给予过我很多金钱与精神上的帮助;两人还收养了两名残疾孩子一同生活。在我为这个失去了重要成员的家庭感到担忧之际,却发现这对夫妇曾帮助、结交过的好友都自发伸出了援手,甚至还为两个孩子的成长、未来的教育开销而设立了基金。似乎,好友生前与其夫人所投入的无形资产都在此刻得到了变现回报。
“这两件事都不禁让我重新思考理财的目的与意义。”
个人理财的目的是什么?
KC博士指出,答案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变得富有:为达到此目的,需要推迟享受的阶段(针对将来)。
二、过幸福/丰盛的人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充分享受、过有意义的生活(针对当下)。
上述的两个故事似乎刚好可以对应以上两个答案。但要深究,针对将来或针对当下哪点更重要,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两种都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理财哲学观。
做好个人理财,该注意什么呢?
KC博士表示,最重要是了解自身的消费模式,学会有效地使用钱。对此还引入了会计学的概念:现金流、资产、负债。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会出现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金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讲座中,KC博士列举了这样的一项数据:据统计报道,有超过60%的前NBA巨星球员,在退役之后的五年内宣告破产。这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很难理解,身家最少数百万美元的职业球员为什么会在退役之后的短短几年内穷困潦倒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用钱毫无节制,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他们大多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职业赛场,自我管理、财富运用的意识形态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在退役、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后仍不停重复已有的消费习惯和模式,最终只能走向破产的结局。
金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越多的金钱也许只会加速问题的发生。
个人理财所涉及的只是金钱吗?
答案是否定的。KC博士指出,金钱只是个人资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类别的资产,尤其是个人的无形资产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否则就真的如同网络调侃所言:穷得只剩下钱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理财的目的是针对当下或是针对未来,教育或许是值得考虑的一项投入。KC博士更也在讲座中以债务的角度提出:对教育的投入可归类为“好债务”――有利于积累资产的债务类型。
针对当下,为自己做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针对未来,为子女做教育的投入,有助于子女在未来过好自己的人生。
加拿大西三一大学(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简称“TWU”)创建于1962年,主校区位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是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加拿大私立大学之一。学校曾连续七年被”环球邮报”(加拿大最大的日报)和”麦肯林杂志”(加拿大最大周刊之一)评为同等规模院校类教学质量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商业领导力硕士(中文)项目(MA in Leadership (Business Stream) in Mandarin)专为中国商界精英和领导人士制定,以仆人式领导(通过创造必备的条件,使组织及其员工发挥出最佳绩效)为宗旨,专注发展学生创新变革型的仆人领导的实践能力。
编辑/排版:Sheila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